娜宝网

生孩子最好的诠释_养育孩子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

admin

本文目录一览

生孩子最好的诠释

生孩子最好的诠释_养育孩子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-第1张-游戏信息-娜宝网

孩子是生命的延续,她是个体,不是父母用来炫耀的本钱。孩子是上天派来帮助我们完成父母这个角色,这个任务的。

孩子是上天的恩赐,是她而不是任何人,成为了我们的儿女,这是我们的缘分。孩子是爱情的结晶,是家庭精神的寄托,是人血脉的延续。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还存在的痕迹。

养育孩子就像打怪升级,每位妈妈都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,遇到了更好的自己,养育孩子的同时也是修炼自己。


养育孩子是一场不计得失地付出

每一位母亲和孩子之间都是生死之交,每位妈妈都要历经千辛万苦在鬼门关走一遭,十月怀胎生下孩子,让孩子来到人世间,然而孩子生下来只是磨难的开始。只有当过妈妈的人才明白,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付出什么,又要牺牲些什么,每个女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
网上有个 ,让孩子和妈妈互相打分,满分是100分,妈妈给孩子的分数一般只有75,79、81、85,总是对孩子有各种不满,但是轮到孩子给妈妈打分,题板上清一色的都打出100分。

我们习惯于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,而孩子总能发现父母身上的闪光点,是孩子教会我们如何爱与被爱,因为孩子我们才能有机成为最好的父母。

养孩子是一场修行

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,这么多年以来,最大的感触莫过于,养孩子真是一场修行,在这场修行中,有人升级有人停滞有人倒退,修行就是这样,它给我们充分的?机会去进步,但在没有坚持下来的一刹那,便走向了退步,它耗费了我们人生巨大的时间和精力,假如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同步获得进步,对整个人生而言都是莫大损失,所以决定生娃,就做好走一场痛并快乐的修行之路,如果没有想好,就不要孩子,这是我坚定的忠告。

每个人生孩子的初衷可能不一样,但我们生出一个孩子,便希望他聪明伶俐、生活幸福、飞黄腾达、功成名就的期望是一样的,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,但孩子在成长过程遭遇了千差万别的待遇又注定了他们未来的不同,做好了准备,生孩子出来,按照准备好的那些心理状态按部就班的做,至少孩子会成长为心里健康且阳光的人,假如稍加计划、学习与用心,孩子就会非常优秀。

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:

1、养育孩子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。从0岁到6岁,从6岁到12岁,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一点都不会少,甚至12到18岁,哪怕他已经不那么需要我们了,作为家长都还会习惯性的关注,那时恐怕不是他们需要,是我们需求。所以做父母,一定要投入大量的时间,而这些,都是以牺牲自我时间为代价的,怎么都逃不掉。你说,我可以找婆婆妈妈,找阿姨保姆,但是,隔代教育的不良后果已见诸于笔端,这并非个例而是通病,因为时代的发展,无论妈妈婆婆在她们当年多么优秀,在经历过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,当然,有一些老人会继续学习,真的特别优秀,他们始终让自己保持着现代的思想,非常好,只可惜凤毛菱角。而阿姨保姆,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能真心把孩子当自己孩子一样养育,又有同父母一样的敏感性,脾气好情绪稳定的阿姨同样凤毛菱角,如果你找到了,恭喜你,绝对是中彩票。所以养育孩子必不可少需要自己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,且没有人可以替代,这一定是要做好心理准备的。

2、养育孩子时刻处于备战状态。养孩子24小时都处于备战状态,孩子越小,备战等级越高,你需要在她有任何需求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,饿了、渴了、困了、摔倒了、害怕了、做噩梦了、跟同伴吵架了等等,孩子大一些会好,但只能说计划性相对强些,仍有很多出其不意的事情发生,偶尔生病、偶尔老师的电话、偶尔学校的活动、突发奇想去吃什么玩什么、临时的培训班等等一样会有。所以,必须要接受我们就是“消防员”这个角色后再去做自己生活的计划和安排,心态上会平稳很多,不会因为不定时被打断而对生活产生太多抱怨,更不会因此而对孩子有“踢猫效应”,当我们接受了这种状态,自然会情绪平稳的接受它带来的结果。

3、有时看待孩子可以像“看电影”一样。这绝对是个非常高阶的心理技巧。“看电影”的心态是说当孩子有负面行为时,我们可以像看电影一样来看待他的行为,好像与我无关,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,情绪不会受到它的严重影响,可以脱离当下,甚至,你可以把自己作为电影中的一个角色来看待,用一个第三者的眼光,看看当时你作为演员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,这样是不是会更加清晰的识别到自己的情绪,也就是“正念”,做到如此,大抵不会有人还会控制不住情绪爆发吧。此前我非常喜欢看名人传记,但我看这些名人传记并不单单只是看他们怎么做,而是看他有什么样的家庭,有什么样的父母,从而想到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。我记得稻盛和夫曾讲到过,他小的时候在地上撒泼打滚,他的妈妈没有批评他,而是在旁边看着,面带微笑说:你说,这个小家伙将来长大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。这一描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,此时此刻,稻盛和夫的妈妈不就是在“看电影”吗?也许正是他妈妈这种“看电影”的心态,才让稻盛和夫不以撒泼打滚解决问题,更自律和有责任心。当我们没有办法的时候,我们就来“看电影”吧。

做好准备的意思是,当在修行这条路上发生这些事情,我们可以不烦躁、不焦虑、不埋怨也不退缩,勇敢的接受它,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来经营自己的生活,这才是真正的优秀人生。那么,你做好准备要生孩子了吗?

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,家长该如何看待这场旅程?

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,孩子是父母的镜子,是家长成长的蓝图。养育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,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次机会,但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时自身的问题,没有好好抓住这次机会,给很多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。这样的结果,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,都是很悲哀的事实,孩子的成长机会只有这一次,错过了就是错过了,很难去弥补回来。家长如何看待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旅途,是极其重要的问题。

做好准备再去迎接一个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生命,对生命敬畏,对孩子负责。很多家长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孩子,还不懂得照顾自己,更不懂得照顾孩子,孩子降临了,不能给他有效的陪伴和高质量的教育,这都是对孩子不负责的表现。在迎接新生命之前,不妨问问自己,我做好准备了吗?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或妈妈吗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但是又非常渴望那个小生命的到来,父母就需要补课了。每个人都有第一次做父母的时候,虽然是第一次,但是可以学习的,是可以借鉴其他人的方法的。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,就和拥有什么结果的人去学习。学习如何在怀孕的时候就给宝宝传输正能量;学习如何把宝宝教育的乖巧聪明;学习如何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??做爸爸和妈妈的学问很大,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,但它却需要我们每分每秒的耐心。

这场旅程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旅程,不是父母的独角戏。我们总是习惯于自己主导一件事情,更何况是针对一个孩子,我们更喜欢用命令的语气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。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幼稚的,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,幼年时期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,不该由父母全权指导。父母可以引导,但不能独裁;父母可以肯定对的方面,但不能否定错的方面。父母习惯于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去直白的告诉孩子?那是错的?,但这样孩子就会缺乏了发现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,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去创造、去发现,这是孩子们的乐趣,也是孩子与父母共同进步的机会。

忘掉父母的身份,和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。这样孩子会感谢父母,父母也一定会感谢自己。

养育孩子是一场自我修行

相信每个父母都有自己心中理想的孩子:乖巧聪明,能够承受挫折,坚韧不拔。

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过太多父母抱怨自己孩子:任性,爱哭,胆小做事磨磨蹭蹭或者是胆子太大,上课骚扰其它同学捣乱课堂纪律等等。

朋友A的儿子这次期中考试又考了倒数第一,被老师叫过去猛批一顿。朋友直接跟我唉声叹气说自己太失败了居然教不好自己的儿子。朋友的老公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领导,算是年轻有为,一年到头基本都在出差中。朋友和几个人合伙做了一家设计公司,对待公司她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心血,加班更是家常便饭。我常劝她:你什么都不缺不用那么拼。她总说:那是我喜欢的,我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。我相信朋友也在尽力抽出时间陪孩子,可是她骨子里没放松,即使陪伴也是在紧张中进行的,孩子又怎能放开了和他相处呢?

如果说朋友A的孩子是因为太忙没时间陪伴导致的后果,那么朋友B的故事则是另一个样子的。B是绝对的贤妻良母型,对待孩子也非常有耐心。B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公司、家、孩子。可是就在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突然有一阵却不肯上学了,问原因一直不肯说后来没办法还请了学校的心里老师来辅导。原来孩子在学校胆小内向,交不到朋友。前几天由于在学校奔跑被老师批评了一下,结果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,导致哭闹着不肯上学。那一刻B很迷茫她觉得自己已经倾尽全力陪孩子了…

想想自己离合格的父母差多远呢?虽然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,但我真的比较惭愧:以前二宝还没出生的时候,虽然我不是什么女强人但是职责所在,做设计的加起班来也是昏天暗地,早上他睡梦中我出门,晚上我回去他已经睡得很香甜了。即使空闲的时间还要兼顾家务。对他多是命令式的教育。好在他还算懂事,但也非常敏感胆小。

二宝出生后,事情也变得更多。二宝现在更是处在了放养的状态,基本上全给老人带。这一点也常常让我陷入自责的状态。这些天我时常反思到底什么才最值得?有人说: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。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才会对这个答案有深刻的体会。

我们常常觉得对孩子付出了时间和精力,孩子就应该如我们所期,可是往往事与愿违,我们不禁陷入沉思:到底要怎样做才是对的? 可是我们却忘了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,生命的最初他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学习都是通过模仿而来的,而父母是他能接触到最近最多的模仿对象。他所有的模仿和学习并不是在你陪他的间隙,而是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积累,孩子默默复制着我们的样子最终变成了我们的样子。

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学识、能力或者财力的比拼,我们看过太多富裕家庭养育出不成器的孩子,也听过很多寒门学子逆袭的故事。所以养育是一场自我修行,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心态,修正自己,最终才能真正的影响到孩子。

心里学家李雪在《当我遇见一个人》一书中写到: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,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,无论意识上多么希望孩子不再受苦,但潜意识里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。所以教育并不只是教育,更多时候是自我治疗愈的过程。

教育也不是墨守成规,而是潜移默化的爱。爱没有固定形式。

愿我们都能在修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惊喜。

莫舒|落入这7种原生家庭的孩子,自我救赎才是生存法器!

文/莫舒

潘贵雨对着房似锦怒斥道:

“躲得了初一,躲不过十五。

年底前拿100万,没有就打借条。

如果不给,我就天天到你公司来报到。”

咋一听,这样的话,还以为被人追债。谁曾想到,竟出自房似锦的亲生母亲之口。

妈妈向女儿狮子大开口,一开口就是100万。目的只有一个:给她唯一的儿子买房。要钱没有,便恨不得拔掉女儿的皮,吸干女儿身上的血。

有人说:“父母的爱,像氧气。缺爱的家庭,让人窒息,长大后一有机会,就会拼命逃离。”

之前徐姑姑还问房似锦,为什么她跑马拉松可以如此快!

房似锦只说了一句:“你们那是跑步,小时候被我妈追打的时候,我跑的是‘命’。”

其实,毫不夸张的说房似锦的原生家庭情况简直是她手上最烂的牌。

她明明可以靠自己的名校毕业的资历,聪慧过人的本领,在安家天下混得风生水起。

殊不知,在她的背后有一个懦弱无能的父亲,一个嚣张跋扈的母亲,一群同流合污的姐姐,更有一个满腹心机,自甘堕落的弟弟。

苏珊·福沃德曾说: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。它贯穿岁月,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。

我想,房似锦的内心早已被这个家伤害的千疮百孔。

不被爱、不受重视、不被看见的孩子,一生都会负重前行。

《安家》中的房似锦,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玉,《欢乐颂》中的樊胜美,她们一个个的被原生家庭伤害的“体无完肤,心如死灰。”

我国有很多原生家庭的案例,变形计也有很多案例,心中不经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心情。

分析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,不经发现:重伤孩子一生的竟有7种典型的原生家庭。

朋友A姐最近在闺蜜群里吐槽自己的性格弱点说:“自己老是改不掉自己身上的臭毛病——畏惧强权,内心焦虑。”

平时做事情也是力求完美,一旦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好。

她都不能理性分析自己没有处理好的真正原因,而是一味地从自我角度出发,认定就是自己的原因。

长此以往,导致她工作上十分焦虑,甚至快要影响到自己的生活。

小结:

完美主义家庭对孩子要求过高,一旦遇到孩子无法达到要求的情况,就会遭遇严厉惩罚。

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,往往性格中有很强的焦虑、畏惧强权的成分。

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,一旦遇到做不好事情,往往第一时间认为是自己的错,甚至会失去再次尝试的原始动力。

二、过于严厉型家庭

我是父亲大人严格管教下生产的“不合格品”。

学生时代成绩比不上同学,我每次考差的时候都不敢面对父亲,更不敢谎报军情。

工作3年工资超不过5位数,父亲每次问到我工资情况,都对我变现失望绝顶的表情。

成绩上的强势要求,工作上的强烈比较,让我自己从小到大都十分压抑,更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。

学生时代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我选择复读一年,每次班级前五都达到父亲的要求。因为一些变故无缘市重点高中,度过了浑浑噩噩的三年过了三本线,毅然选择的读专科…

父亲对我一直很失望。自毕业以后,父亲以顾及我的工作前途为名,要求我必须跟堂哥工作一起工作才放心。在自己的亲戚手底下干活,多少心酸只有自己知道。

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这些年的过往,我只能说:“内心压抑,自卑不自信,没有得抑郁症就是得老天爷照拂了。”

小结:

中国人常说,“严父出孝子”,但过于严厉的家庭,缺失了温馨的家庭温度,让孩子无法真实的表达自己,包括连一丝提出反对意见的勇气都没有。

心里压抑着成长,在父母的高压控制下,孩子表面很“乖”,但叛逆心十分的强。

一旦疏于监管,便难以自我控制,反而呈现出一种以放纵来反叛家庭。

古代,一个孩子从小恣意妄为,而他的父母却从不加以约束,结果孩子长大杀了人被判极刑。

临刑前孩子提出想再吸吮一次慈母的乳头,母亲就真的解开衣襟喂给他,他却一口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哭道:“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,何至于有今日之死!”

新闻上看到过一件更让人可笑的事情:

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从家回学校的途中迷路了,后来是由巡警把他送回了学校。

然而据其父亲说,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由父母接送的,迷路那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“出远门”!

小结:

过于溺爱,就是对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是毫无原则性的妥协,任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。

但是你可能知晓“惯子如杀子”,过度溺爱最终只会将其培养成一个啃老族的“巨婴”。

被溺爱的孩子,根本不懂得如何回报。

他们的共情能力差,不能换位思考,并不理解对方的难受。

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思维,更不会想到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任。

试问,你觉得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反哺报恩父母吗?

冯梦龙在《古今谭概》中讲了一则“翠鸟移巢”的寓言:翠鸟为了避免灾祸,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。

小鸟孵化出来以后,翠鸟非常喜爱它们,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,就把鸟巢移低一些。

等小鸟长出了羽毛,翠鸟更疼爱它们了,把鸟巢移得更低。这样,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。

韩非子曾说:“夫严家无悍虏,而慈母有败子。”“爱之太殷,忧之太勤”,孩子就会养成任性、骄狂的习性,甚至走上歧途。

孩子就像一棵树,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,树木才能长的挺拔。

如果,仅仅只是因为不忍心,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,任其疯长,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。

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,苦尽而后才有甘来。

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,总有一天要还回去。父母给孩子打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,最后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废物。

小结:

过度保护是家长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充满了焦虑,所有事情都有家长来包办,不给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。

如果给孩子营造家庭的港湾太过温暖,依赖感增强、独立性差,只会让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以前听朋友说过一个故事,她外婆村里有一个男孩父母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外出务工,一年只回来一次,平时就跟着他的奶奶一起住。

老人年纪大,手脚也不利索。对他的照顾也不到位,男孩儿饿了经常去村子里偷着瓜果,红薯之类的充饥。

再大了一点,到了上初中以后,男孩儿更加自由了。拿着父母寄回来的生活费肆意妄为。

上网,打架斗殴,逃课,简直是他的家常便饭。

没多久被学校退学,不得已被他爸妈带去南方打工,便没有了消息。

过几年以后,听到他的近况竟然是偷窃金额巨大入狱了。

大好的青春时光,要在冰冷的大铁门内煎熬。

小结:

双职工家庭为生计所迫,不得不让老人带孩子。

而缺乏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孩子,经常会感到严重被忽略,他们觉得没有价值感,缺乏被爱的感觉。

即使好不容易长大成年了,也容易在感情问题上滋生问题。

例如,容易变得争强好胜,甚至缺乏关爱。倘若是女孩,遇到渣男的可能性会变大,别人一点点虚情假意的关爱就得轻易套住。

六、争吵频繁型家庭

知乎上有个问题: 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,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?

匿名网友的回答让人不寒而栗:

不敢与人争执,自卑。极度缺乏安全感。

发自内心的冷漠,即使表现得再热情我也知道我其实并不在乎这些人,经常希望他们跟我一样死掉。

十分情绪化但是不会表现出来。不喜欢跟人争吵,执着于冷暴力。

外人面前极度宣扬自己家庭多么有爱,其实心里很清楚就是不想让别人因为我的家庭不和谐而看轻自己。希望他们离婚。听到他们说话声音就想死,希望自己是聋子。

如果有可能,完全不想跟他们住在一起,想念的时候回来住几天就好。

好希望我妈可以得一种需要器官移植之类的病,这样我就可以把器官给她,让她活下去,还她一条命,不会欠她太多太多,我死得也有价值。

小结:

夫妻之间难免爆发口舌之争,如果诉诸暴力,并且时常吵架,只能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影响就非常严重了。

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亲密感、责任感,处理问题的时候容易走向极端,就如同知乎上这个朋友。

他们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,往往处理问题极端和小心眼。

他们难以信任他人,对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小肚鸡肠斤斤计较。

七、离异单亲型家庭

如果说时光可以倒流,我希望我的五叔可以做出其他的选择,不要让一个优秀的好孩子走向毁灭!

事实上我完全可以从网上找一个类似的案例顶替上就可以,但是我还是想写一写他。

我身边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,我亲眼看着走向黑暗而,又无能为力的救助他惋惜。

我亲堂弟,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亲生父亲也就是我的五叔带回来,给我的奶奶抚养。

没过多久他的父亲便离婚了,不到一岁的他没有了妈妈。

我只比他大两岁,他和我在一个屋檐下一起长大的。

小时候皮肤很白,也很聪明,家族里的长辈都十分喜欢他。

上小学成绩特别优秀,总是在班级前三名,即使没有母亲,父亲几年都不回一次家的他依旧很优秀。

上初中以后,没有大人的管束,他开始变得玩心很重,经常上网逃课。高中更是如此,三年以后“顺利”得进入社会大学深造了。

此后,我读完大学乃至工作以后,都很少有他的消息,据说他一会儿在学磨具,一会儿在卖房子,一会儿在学厨师…

他的父亲管教他,他直接就说:“怎么现在想到管我了,那时需要你管的时候,你去哪了?”

对家庭满满的怨恨,即使后面五叔有了组合家庭,堂弟需要的关爱永远是缺失的。

小结:

离异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,命中缺乏关爱,没有安全感,孤独,流浪。

我们都知道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。而单亲家庭的孩子,他们内心极度敏感,更加需要着两种爱的呵护。

网上看过一段话是这样说的:

美国“著名家庭大师”萨提亚也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。

如果说,我们不巧落入这7种典型原生家庭里去了,我该怎么办呢?

我想塔拉·韦斯特弗的成长故事,会给予我们启发的。

有一本叫做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的书,豆瓣评分9分。这是作者塔拉·韦斯特弗本人的成长自传,因为这本书,她被《时代周刊》评为“年度影响力人物”。

她曾在哈佛大学、剑桥大学读书,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。

谁曾想到,这样熠熠闪光的人,竟是一个从“垃圾堆”里爬出来的优等生。

塔拉出生在爱达荷州山区的一个家庭,经营废料场的父亲性情偏执暴躁。

他认为医院和学校都是“魔鬼的使者”,因此,孩子生病受伤从不看医生,也不允许孩子上学。

在家里,她对父亲言听计从,因为只要稍有反抗,换来的定是一顿毒打。

患有精神病的哥哥时常以各种方式虐待她,她也敢怒不敢言。而母亲对这一切,似乎视而不见。

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她仍然不放弃努力,通过艰苦自学,考上了大学。

面对父亲的暴怒和母亲的劝阻,她没有退缩,而是勇敢地选择挥手再见。

最终,她顺利在剑桥大学攻读硕士,还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访学机会,实现了自己的人生逆袭。

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:

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,但即使生在垃圾堆里,也有仰望星空的可能。

即使上天给了我们一副糟糕透顶的烂牌,就如同《安家》中的房似锦,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玉,《欢乐颂》中的樊胜美她们的境遇,我们依旧不要迷失自己。

强者自救,学会自我救赎,就如同塔拉·韦斯特弗身上倔强不屈,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于世独立。

这个世界穿透一切禁锢的东西,就在你的内心深处,别人触不到也拿不走,那是属于你自己的。

学会跟自己和解,学会珍惜自己,或许转角就找到了重塑人生的按钮。

生命只有一次,即使没有好的原生家庭,我们依然可以好好的用力爱自己。

修改于3月19日

莫舒

最好的养育,是让孩子做自己

孩子生来并非一张白纸,真正的养育,不是塑造,而是成全,是让孩子成为他们梦想中的自己。

亲子教育作家月下客育儿手记

爱他当如他所是

而非如我所愿

《最好的养育,是让孩子做自己》

这本书通过生活中鲜活的养育示例,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读懂孩子,理解孩子,而获得良好的亲子关系。更为重要的是,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内心,才能真正以守护者的姿态去呵护孩子的初心,欣赏他们在成为他们自己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精彩。

精彩文章:

愿每一个被叫爸爸的男人

都能成为父亲

有一天傍晚在幼儿园接了月宝儿,出大门的时候,撞见一个爸爸领着孩子匆匆赶来,他把一个书包举到值班老师眼前:“陈老师,不好意思,书包拿错了。”

陈老师接过书包:“这是谁的?”

“不知道啊。”

“您从哪拿的?”

“不知道啊!可能是刚才在滑梯那玩的时候拿错了。”

说着,他顺势推了孩子后脑勺一下:“你怎么连自己的书包都不认识呢?”

孩子说:“我认识啊,这书包不是你拿回来的吗?上车的时候还是我发现拿错了呢。”

爸爸脸上有点挂不住,把孩子往幼儿园里边推:“去去去,赶紧找你书包去,找不着明天别上学了。”

等父子俩走远了,陈老师说:“总看见这样的爸爸,要么拿错孩子的书包,要么拿错孩子的轮滑鞋,要么来问我孩子的教室在哪里,感觉现在的爸爸,对孩子上心的太少了。”

孩子的书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,难道孩子上学放学,做爸爸的都没有对孩子的背影深深望过一眼吗?

前不久,一个妈妈群里有人问,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也不短,爸爸也经常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,但是为什么孩子就是和爸爸亲密不起来?

她的问题让我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。

我们有几个朋友经常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在一起小聚,其中有一个朋友的老公总是不出席,可能是月爸比较开朗的缘故,那个朋友的孩子小希很喜欢找月爸一起玩儿。

有一次大家一起爬山,爬到中途孩子们都累了,爸爸们就一个个的把孩子扛了起来,最后只有小希一个人剩下了。她嚷嚷着让妈妈抱,但是妈妈提着一堆东西抱不了,小希就很失落,说爸爸为什么不能一起来呢?

后来有一次,小希的爸爸也来了,但是小希还是喜欢找别人的爸爸一起玩。这是为什么呢?

我暗中观察了一下,在整个活动过程中,小希不只一次靠近爸爸,问他问题,请他帮忙,但是他都只顾着低头看手机,偶尔说句话,也是说:“你去找小朋友们玩,爸爸这忙着呢!”

后来小希在吃饭的过程中,不止一次流露出焦躁、委屈的情绪,在一群小朋友中间显得“很不乖”。这时候爸爸反而及时出现,大声地喝止了她。有好几次矛盾马上要升级,朋友赶紧站出来打圆场,说孩子可能是困了,但我更愿意相信,小希的烦躁是因为对父爱的索求没有得到回应,而造成了她的压抑和愤怒。

说实话,那次小希的心情比爸爸不在场时更糟糕!

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孩子们对父爱的渴求越来越多,爸爸的长期缺席会给孩子身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
但是有一些爸爸长期生活在孩子身边,付出了很多时间去陪伴孩子,却没有形成很好的亲子关系,这是因为,他们对孩子的陪伴都是“假性陪伴”。

所谓假性陪伴,就是单纯的“物理陪伴”,即我一直和你在一起,但是你做什么我不关心,你想什么我也不知道,这样的家长虽然表面上是在陪伴孩子,但是并没有与孩子展开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,从而使得陪伴有名无实。

如同小希的爸爸,虽然出席了活动,但身在曹营心在汉,给了孩子陪伴的希望,却因为冷漠和疏离让她产生了更大的失落和失望。

在足球赛中,有的运动员上了场却不尽力踢球,一定会让队友懈怠,人心涣散。在工作中,有人按时到岗,却无所事事,反而会让工作滞后,拖组织的后腿。

所以陪伴不在于花费多少时间,而在于投入了多少心思,用了多少感情,办了多少实事!

还有一些爸爸虽然做到了陪伴,但是如果没有采用恰当的方式,这种陪伴反而会带来比缺席更坏的影响。

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讲起他的爸爸,说他的爸爸对他管教非常严格,小时候从学习到交友,每一个细节都要牢牢把控,人生的每一步路都要听从他的安排。

他十八岁以前,卧室的门从来不允许关,抽屉不允许上锁,打电话给女同学也要汇报来龙去脉。

他唯一一次没听从老爸安排的事就是填报高考志愿,为了坚持自己的选择,他差点和家庭决裂,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脱离老爸的掌控,考得远远的。

毕业后他曾经和同学一起创业,结果不到一年,资金链断掉,赔了个血本无归。

有一天傍晚,他们三个合伙人坐在马路牙子上抽烟,这时其中一人的电话响了,是他老爸打来的,老爸在电话里说,要是撑不住了,就回家。

那哥们哭了,他也哭了,人家是被老爸感动的,他哭是因为,他忽然发现,老爸和老爸是有天壤之别的。

有的爸爸被称为父亲,而有的却只能在口头上称作一声爸爸。

什么是父亲呢?

大概就是平日里觉得可有可无,不需要像母亲一样亲亲抱抱,通个电话也不像母亲那般“絮叨”,甚至可能还觉得无话可说。但是一遇到事就会第一个想起他,在做重大决策前想听听他的意见,活憋屈了想找他谈谈,他话不多,但一两句话就能让你迅速回血,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无助,因为背后总有一个鼓励你的人。

但是能做到这般的父亲少之又少,他看似在孩子的生命中轻描淡写,实则投入了非常多的情感,给足了孩子目不转睛的关注,润物细无声的关怀,才能让孩子对他建立起足够的信赖。

一个像样的父亲,一定有足够的情感做依托,有足够的修养做底色,才能在孩子的世界里活得顶天立地。

而有一些爸爸在孩子童年时缺席对他的陪伴,在孩子少年时犯任何错误时都靠武力解决,轻则骂,重则打,解决问题简单粗暴,在孩子青春叛逆时和孩子没有丝毫情感沟通,却天真地想拿出家长的威严来。

这样的爸爸未必是不爱孩子,只是他把父亲这个角色想得太简单。

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成为爸爸,但不是每一个爸爸都配称为父亲,成为爸爸只靠生理本能就可以,但是作为父亲,却一定要肩负起成就一个孩子的责任。

给足孩子关怀,让他在童年时感到温馨。

给足孩子力量,让他在少年时果敢、自信。

给足孩子包容,让他在青春期时和你没有秘密。

做爸爸没什么了不起,希望所有的爸爸,都能成为父亲!

作者简介:

宝贝,感谢你选择做我的孩子!

1、宝贝,感谢你选择做我的孩子

有一次,我问女儿:“你今年几岁了?”,女儿回答:“三岁”,“那你知道爸爸几岁了吗?”我又问,小女儿摸摸自己的小脑袋说:“爸爸也三岁啊……”我惊讶,问她为什么,她一脸认真地告诉我:“爸爸也是从我出生的那一天才成为爸爸的啊,所以我三岁,爸爸也三岁!”。

女儿的回答让我陷入沉思,是啊,我们也并非一开始就是父母,正是有了孩子,我们才成为爸爸妈妈,所以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,孩子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。当我们成为父母时,我们才有机会体会到做父母的快乐,因为有了孩子,我们才得以通过她的眼睛重新看待这个世界,跟随着她的脚步一起,去重新探索这个世界。

孩子,世界那么大,感谢你选择做我们的孩子!

2、育儿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,而且重在于精。

都说婚姻中少不了一地鸡毛,育儿中少不了焦头烂额。在养育孩子的时候,我们在享受着孩子纯真的爱的同时,也为孩子哭闹、发脾气而焦躁痛苦着。所以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当我不知所措时,我选择买育儿书籍来看,从各种网站平台来学习育儿方法,然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育儿知识,不但没有让自己养育孩子轻松起来,反而更加无所适从。

网络文章参差不齐、育儿书籍意见不一,因而我渐渐认识到,育儿知识不是越多越好,我们应该做的是吸取前人的精华,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,多分析和了解孩子。无论是育儿书籍也好,网络文章也好,我们所需要的就是“取精”,用更多的时间来琢磨精髓,研究和分析自家孩子,想办法把各种方法灵活运用在孩子身上。自家的孩子,只有自己最清楚,只有找到原因,才能对症下药,纠正和引导孩子。

3、养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,不仅要爆发力,更要持久力。

最近孩子的一个问题让我很头疼,前段时间有一两个星期,孩子几乎天天在幼儿园尿裤子,甚至有时候大便也拉裤子。碍于面子,那几天我都不好意思送妞上学,可大人的尴尬,孩子不懂啊。开始的时候我还有耐心的引导孩子,几次下来没用,我就开始渐渐失去耐心,变成了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样子,孩子情绪更加糟糕,情况也丝毫没有好转。现在回想起自己发脾气面目狰狞的样子,恐怕连我自己都会讨厌。

眼下天气越来越冷,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,总不能因为这个天冷了就不让孩子上学吧。最后我只得硬着头皮,找到幼儿园崔老师,一起寻求解决方法。幼儿园崔老师耐心告诉我:“不要心急,孩子小,而且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性格都是不同的,只有家长和老师一起耐心的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,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才可以。”终于,在我放下焦虑之后,孩子没有了紧张的情绪告诉了我原因(不喜欢学校的厕所),再此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孩子,才把孩子这个不好的习惯慢慢更正过来。

我们都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期望,付出了太多的艰辛,总希望孩子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完美,也正如此,在育儿的道路上,越走,越急躁。怎么样才能用最快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,是我们经常遇到的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们都一样,总是想找到一个迅速有效的方法,一招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。

然而,养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路,这条路并不是冲刺一下就能到达终点;养育孩子就是一场马拉松,不仅要爆发力,更要持久力。

4、养育孩子的过程是父母自我救赎,自我超越的过程。

孩子的降临,帮我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点,给了我们一次珍贵的寻找自己,走向自己,完善自己的机会,让我们更加懂得理解和宽容,懂得自律和责任,懂得珍惜和感恩。

孩子的成长,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、思考,增长智慧,逐渐告别昨日的软弱和偏执,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。从生命的诞生来看,是父母造就了孩子,而从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长来看,则是孩子成就了父母,帮助我们不断地完成自我救赎,自我超越。

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,实现了有血亲关系的两代人的各自的超越。正所谓,育儿即是育己,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,也是我们自己的时光。

标签: #生孩子最好的诠释_养育孩子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