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文中的“之”
文言文中,“之”是一个用途广泛的字,可作代词、助词、动词和形容词。作为代词,“之”可指代人或物,如“其人之志也”;作為助词,“之”可表示所属关系,如“子之于母”;作为动词,“之”可表示前往,如“之乎者也”;作为形容词,“之”可表示微小,如“人之微”。
古文中“乎”的用法
文言文中,“乎”是一个语气助词,表示疑问、反问、感叹、委婉或强调。表示疑问时,“乎”常置于句末,如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乎?”;表示反问时,“乎”常与“其”或“岂”连用,如“其斯之谓与?”;表示感叹时,“乎”常置于句首,如“噫乎,众人恶之”;表示委婉时,“乎”常置于句中,如“敢问公为某乎?”;表示强调时,“乎”常置于词组或句子末尾,如“秦果无道乎”。
古文中“者”的含义
文言文中,“者”是一个字尾助词,有以下用法:一是表示主语或宾语,如“死者长已矣”;二是表示定语或状语,如“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”;三是表示宾语补足语,如“我欲仁者,斯仁至矣”;四是表示判断句的谓语,如“仁义者,人之安宅也”。
古文中“也”的用法
文言文中,“也”是一个语气助词,表示陈述、肯定、疑问、反问、祈使、感叹等语气。表示陈述时,“也”常置于句末,如“夫兵,凶器也”;表示肯定时,“也”常与“亦”或“又”连用,如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才子也”;表示疑问时,“也”常置于句中,如“子胥之死也,岂无天乎?”;表示反问时,“也”常与“其”或“岂”连用,如“岂人情也哉?”;表示祈使时,“也”常置于句末,如“子曰:‘君子疾夫舍曰欲也,而必迁怒于人’也”;表示感叹时,“也”常置于句首,如“呜呼,仁义之不可失也”。
古文中“而”的用法
文言文中,“而”是一个连词,有以下用法:一是表示转折,如“虽有国,而无主也”;二是表示顺承,如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也”;三是表示递进,如“好之者不如乐之者,乐之者不如习之者”;四是表示因果,如“禹凿龙门,而通大夏”;五是表示假设,如“若而何?”;六是表示并列,如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。
标签: #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